• 首页
  • 社会
  • 异域
  • 城市
  • 故事
  • 新知
  • 娱乐
  • 影视
  • 传媒
  • 科技
  • 成长
  • 首页
  • 社会
  • 异域
  • 城市
  • 故事
  • 新知
  • 娱乐
  • 影视
  • 传媒
  • 科技
  • 成长
首页/所有文章/百科新知/篱笆上的马修之死:改变美国的1998“恐同杀人”悲剧

篱笆上的马修之死:改变美国的1998“恐同杀人”悲剧

5 次阅读 0 2025年1月28日

1998年,美国大学生马修·谢巴德(Matthew Shepard)因其性倾向而在怀俄明州遭两名男子麦金尼(Aaron McKinney)及韩德森(Russell A. Henderson)虐打、捆绑并弃之荒野,最后因头部重伤而死亡。

这起震惊全美同志虐杀案,也让美国的同志歧视问题一夕之间浮上台面,成为同志平权运动的里程碑。

而在20年后,因为担忧反同团体闹事,一直未能被安葬的谢巴德,终于将在美国当地时间10月26日,入葬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与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海伦凯勒等人一同长眠于此。

谢巴德之死,究竟是怎么戳破美国的仇同暴力日常?又是如何改变过去20年的美国同志运动呢?

▌马修.谢巴德之死:十字架上的稻草人

1998年10月6日夜晚,在拉勒米市(Laramie)怀俄明大学主修政治学的21岁大学生——谢巴德——在“炉边酒吧”(Fireside Lounge)遇见了上前攀谈的麦金尼及韩德森。

一向不太讳言自己性倾向的谢巴德,在暗示自己的同志身分后,便随同这两名同龄男子外出,却再也回不了家——谢巴德上车后遭两人以拳头与枪托殴打、抢劫财物,之后再开往拉勒米市的偏远东郊,持续凌虐毒打后再将他捆邦在篱笆上,午夜过后才扬长而去,任其自生自灭。隔日当路人发现奄奄一息、浑身浴血的谢巴德时,起初还误以为只是路边的“稻草人”。

负责调查此案的警长欧麦利( Dave O’Malley)表示,谢巴德头部遭枪柄重击约20下,脑干严重受损、头骨有四处骨折,双手向背被绑于篱笆上长达约18小时。谢巴德被送往科罗拉州的医院抢救后,“全身缠满绷带、缝线,脸部肿胀到难以辨认,手指和脚指扭曲”,撑不过一周即于10月12日,因头部伤重宣告不治。

谢巴德之死的惨酷手法及同志仇恨,迅速点燃全美舆论的燎原怒火。除了时任总统柯林顿(Bill Clinton)疾声谴责,包括美国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艾伦(Ellen DeGeneres)在内的多位明星、美国参议员甘迺迪(Edward M. Kennedy,民主党)等政治人物,以及上千民众都在谢巴德逝世后数日,涌入国会山庄前点亮烛光、献花致哀并呼吁:谢巴德之死敲响了“终结(同志)仇恨的警钟”,政府应正视美国同志权益并加速相关法律的修订。

此外,谢巴德案“诱惑下手”的犯案行径也遭舆论猛烈攻击。根据麦金尼的事后自陈,“两人在炉边酒吧看见马修时,就已计划要假装成同志博取信任”,好向他下手抢劫。1998年麦肯尼的女友克里斯汀(Kristen Price)接受《ABC》的新闻杂志节目《20/20》采访时也表示:他们毒打他(谢巴德)一顿就是要教训他:少来招惹直男。

尽管2004年时,克里斯汀曾说词矛盾地向同家媒体“翻案”表示,麦肯尼的施暴行为与同志歧视无关。

对此,谢巴德的父母丹尼斯(Denis Shepard)及茱迪(Judy Shepard)则表示,直到马修之死以前,“我们都不明白同志族群承受了多少暴力与歧视”,“他在这里长大,他和每一个美国公民一样,有应尽义务也享有权利。”

▌美国同志运动里程碑:仇恨犯罪法的扩大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资料,美国1998年的仇恨犯罪受害者中,性倾向是仅次于种族及宗教的第三大因素,占比超过15%。而谢巴德只是当年1,000多名受害者的其中一位。

1998年,在谢巴德家乡——卡斯帕尔(Casper)——举行的葬礼上,涌入的上千民群众中除了致哀的支持者,还有以仇恨言论、反同立场恶名昭彰的美国牧师菲尔普斯(Fred Phelps)及反同团体。

当时“不请自来”的他表示:“我很遗憾那男孩这样被杀死,但同性恋是不对的”,并高举写著“上帝憎恨同性恋”(God Hates Fags)、“马修下地狱”(Matt in Hell)的牌子。

遭反同仇恨者闹事的葬礼,甚至出动美国特种部队、警方、狙击手重装维安,谢巴德的父亲也不得不穿上防弹衣以防不测。此后20年间,由于担心极端反同者的破坏行为,谢巴德的骨灰一直不得入土为安。

而犯下杀人罪刑,被控以一级谋杀及绑架等罪名的韩德森及麦金尼,也于1999年先后透过认罪协商,遭判两次无期徒刑。在法庭上,麦金尼曾以“同性恋恐慌防卫”(gay panic defense)试图为其暴力犯罪辩护的行为,虽遭法官驳回,却也因此掀起了一场法律平权之争。

然而根据加州大学法学院“威廉斯研究机构”(Williams Institute)表示,“同性恋恐慌防卫”的辩护手段自60年代起,在美国过半以上的州——包含谢巴德案所在的怀俄明州——都曾被在法庭上被使用,尽管长期以来同志平权团体呼吁废除,但至今仍只有加州、罗德岛、伊利诺州等少数州明确禁止。

此外,由于怀俄明州并没有类似《仇恨犯罪法》的相关法律,更不用说将同志歧视纳入仇恨犯罪相关法,而当时联邦层级的相关法律,亦没将同性恋身分纳入适用对象,因此当时并未能依此指控凶手麦金尼与韩德森。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志平权运动者也开始推动仇恨犯罪法修法运动。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定义,现今的仇恨犯罪是指:

基于全然或部分针对种族、宗教、身障、性倾向、偏见、族群、性别或性别认同的偏见,而对个人或财物施以的犯罪。

在谢巴德惨案后,虽然包含时任总统柯林顿等政客,都曾试图要将针对性倾向的犯罪行为,纳入《仇恨犯罪法》的范畴,却陆续遭到反对而闯关失败。一直到2009年,才终于在时任总统欧巴马的签署下通过联邦层级的《谢巴德法案》(Matthew Shepard Act),将《1969年联邦仇恨罪法案》的适用对象扩大,加入针对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及身心障碍的犯罪行为。

2015年,怀俄明州拉勒米市议会也通过《拉勒米反歧视条例》,禁止在家中、工作或公领域歧视LGBT族群,而成为怀州第一个通过相关条例的市镇。而谢巴德父母也透过其于1998年成立的非营利组织“马修谢巴德基金会”举办巡回校园演讲活动、戏剧演出,关怀同志族群。

此外,在电视电影《同志死亡事件》(The Laramie Project)、《马修谢巴德的故事》(The Matthew Shepard Story)及纪录片《再见马修,再见》(Matt Shepard is a Friend of Mine,2014年曾于台湾国际华人纪录片影展放映)等影视作品传播下,谢巴德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同志运动象征人物之一。

2009年,在时任总统欧巴马的签署下,联邦层级的《谢巴德法案》(Matthew Shepard Act)终于通过,将针对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及身心障碍的犯罪行为纳入仇恨犯罪。图为当时受邀当白宫见证的谢巴德父母及欧巴马。

▌下葬华盛顿大教堂

2018年10月,在谢巴德逝世20周年忌日前,丹尼斯及茱迪对外宣布,谢巴德的身后事终于要在20年后尘埃落定,于10月26日将骨灰入葬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华盛顿国家大教堂地窖。

除了可以避免入葬一般墓园,致哀人潮造成其他家属不便,以及极端反同者的破坏之外,这项决定对于美国以及谢巴德的家人来说,格外意义非凡。因为华盛顿大教堂不只是今年8月“美国独行侠”麦肯(John McCain)举行葬礼的地方,也是美国三位前总统艾森豪、雷根、福特举行国葬的教堂,同是还是包含大小布希、欧巴马、现任总统川普在内,参加总统就职祝祷的地方。之于美国的意义不言可喻。

此外,在这座曾经举办过同性婚礼的哥德式大教堂,谢巴德的下葬仪式将由主教巴德(Mariann Edgar Budde)以及美国史上第一位公开出柜的主教罗宾逊(Gene Robinson)见证下进行。

“作为他的家人,我们当然为马修感到开心。”丹尼斯则表示,信仰虔诚且小时候曾当过辅祭男童(altar boy)的谢巴德,应该会喜欢这个最后的安身之处。

在这座曾经曾经举办同性婚礼的哥德式大教堂,谢巴德的下葬仪式由主教巴德(Mariann Edgar Budde)以及美国史上第一位公开出柜的主教罗宾逊(Gene Robinson,图中人)见证。

“他(谢巴德)的死亡是美国之殇。”主教巴德表示,让马修安葬于此只是“尽己所能…治愈那些伤痕累累,有时被以教会之名伤害的人们。”谢巴德之死为美国同志平权之路立下了里程碑,身后事也似乎将在入葬华盛顿大教堂后划下句点,然而实现同志平权似乎仍是路遥。

根据FBI的资料,在2009“谢巴德法案”、2015同性婚姻合法化等平权法案之后,美国2016的性倾向仇恨犯罪比率依然有约超过16%,较之20年前的改善幅度有限。今年10月初,川普政府更祭出一项新政策,禁止向驻美外交人员的同性伴侣发放签证,除非两人取得结婚证明(尽管该员的所属国家同性婚姻可能并未合法化),令谢巴德的母亲茱迪忍不住批评,川普政权是在LGBTQ权益上“大开倒车”。

对此,主教巴德则表示,“我们相信LGBTQ族群都是被神爱著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的身分,而是因为他们的本质”,美国同志的命运“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改变得还不够多。”

Was this helpful?

Yes  No
Leave A Comment 取消回复

本页目录: [隐藏]

▌马修.谢巴德之死:十字架上的稻草人

▌美国同志运动里程碑:仇恨犯罪法的扩大

▌下葬华盛顿大教堂

百科新知
  • 篱笆上的马修之死:改变美国的1998“恐同杀人”悲剧
  • 葛兆光:今天为什么又要讨论“何为中国”?
查看所有 26  
最新文章
  • 回顾花儿与少年第二季,它是如何从温馨崩成噩梦的?
  • 当年被骂惨的娱乐圈捞女,今年都翻身了
  • 迪士尼CEO的12条管理原则:我只专注3个战略优先事项
  • 苏世民的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
  • 凯文·凯利:1000个真正的粉丝
文章分类
  • 人物故事 20
  • 城市地理 11
  • 成长提高 53
  • 影视评论 6
  • 异域观察 14
  • 文化娱乐 3
  • 新闻传媒 8
  • 时代科技 4
  • 百科新知 27
  • 社会话题 31
热门文章
  •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做真正重要的事?
  • 如何停止不堪重负?4种清空大脑(Brain Dump)的方法
  • 回顾花儿与少年第二季,它是如何从温馨崩成噩梦的?
  • 洞穴奇案:正义的尽头,特殊情况下杀人的罪责该如何判定?
  • 凯文·凯利:1000个真正的粉丝
  • 孙维,成为“朱令案嫌疑人”之后,海外躲藏的后半生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之四 | 分析篇
  • 创始人亲述:超级独角兽Canva的十年创业历程——设定并实现疯狂而伟大的目标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之六 | 分析篇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之二 | 破案篇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之一 | 破案篇
  • Steve Pavlina:如何在20分钟内找到你的人生目标?
  • 马斯克的51条人生法则:改变世界的疯狂与智慧
  • Sam Altman的36条人生建议:一天很长,十年很短
  • 凯文·凯利的 40 条人生建议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之一
  • 如何记住你读过的书?
  • 笃信Ayawawa的女孩们,后来怎么样了?
  • 德鲁克:如何管理你的后半生?发展「第二职业」的3种方式
  • 时间管理为何毁了我们的生活?
  • 聊聊清华谷歌工程师杀妻案
  • 写字楼大量空置,折射了什么信号?
  • 迪士尼CEO的12条管理原则:我只专注3个战略优先事项
  • Sam Altman的13条人生建议:你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长期思考」
  • 德鲁克:管理自己
  • 巴菲特最经典的演讲:如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 管理你的能量,而非时间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之五 | 2018年新数据解读
  • 天门山跳崖:四个决绝赴死的农村青年
  • 苏世民的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
  • 如何对抗无聊重复的生活:建立仪式,而非Routine
  • 保罗·格雷厄姆专栏 | 保罗·格雷厄姆自述:我做了些什么
  • OpenAI 创始人 Sam Altman: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 看了20年《真爱至上》,发现里面没有真爱
  • 保罗·格雷厄姆专栏 | 市井雄心
  • 查理·芒格的99条人生建议:我一生中反复使用的几个思维方法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在人大新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演讲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之六 | 终结篇
  • 当年被骂惨的娱乐圈捞女,今年都翻身了
  • 葛兆光:今天为什么又要讨论“何为中国”?
  • E·B·怀特:这就是纽约
  • 照顾妻子四十年,他亲手把爱人推下了海
  • 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人生目标、现实、后悔以及经历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之三 | 人物关系
  • 保罗·格雷厄姆专栏 | 如何失去时间和金钱
  • 保罗·格雷厄姆专栏 | 把想法变成文字
  • 各位,合规做流量做内容,不要成为“杀猴儆鸡”中的那个猴
  • 保罗·格雷厄姆专栏 | 超越智力
  • 85度C,坐满失意的上海老人
  • 为什么中文这么TM难?
  • Privacy Policy
  • Terms of Use
  • © 2025 qmrea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