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 “品味”(taste)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或许是因为,我们不再将它局限于讨论时尚或艺术,而是将其延伸到了更加实际的生活场景中。
不论是浏览社交媒体、选择科技产品,还是在挑选朋友和招聘员工时,品味都成了我们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我问人们“品味”是什么意思时,他们会支支吾吾半天,最后总结为 “你看到就会知道 “或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能够理解这种模糊性。像“品味”这样的词确实很难给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们更多地指向一种主观感受,而非某个具体的品质或事物。
我们倾向于让它们不受定义的束缚,以便让它们保持一种流动和变化的特质。
我个人认为并不必对“品味”一词做出严格的定义。
在最近几个月里,我一直在努力解释“品味”的真正含义。我这么做的部分原因是,我注意到“品味”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并且形式多样,所以我担心它可能逐渐失去清晰的含义。
但同时,我也相信品味是我们应该并且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品质。这不只是因为品味本身代表着一种积极的属性,更是因为一个富有品味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追求品味,就是学会更加欣赏自己、他人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
那么,我们该如何描述“品味”这个词,既能捕捉其深层精神,又不削弱其丰富性呢?
在我看来,没有哪篇作品能比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营地笔记》(Notes on ‘Camp)做得更好。
用她的话说,“感性是最难谈论的东西之一…要在文字中捕捉感性,尤其是鲜活而有力的感性,就必须具有试探性和灵活性。”
她提倡使用记事本的随性记录方式,而非散文那样的连贯论述,因为这样似乎更能贴近并捕捉那种难以言表的感性。
因此,为了向一位既是大师又是品味典范的人物表示敬意,我在这里也试图效仿她,记录下我对“品味”的一些思考和笔记。
1、概括地说,品味是一种模式。
它是一种解释、表达或行动的方式。品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展现来体现出来的。
例如,一个人的家可以通过其装饰风格展示出品味,一个人的穿着同样可以体现其品味。然而,抽象的概念如“氛围”或“体验”本身并不能具有品味。
2、欣赏是品味的一种形式,而创作是另一种。
它们通常是相互联系的,但并非必须如此。比如,有些人在艺术领域可能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但并不从事艺术创作。
然而,通常那些能创作出有品味的作品的人,几乎都是对自己所在领域有着深刻的欣赏和理解。例如,马克·龙森(Mark Ronson)展现出了对音乐深深的热爱与理解;同样,萨明·诺斯拉特(Samin Nosrat)也对各类美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体验。
3、品味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我们通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讨论它。
一个人要么有品味,要么没有。而所谓的高品味,几乎与拥有品味的含义相同。
4、你可能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那些拥有出众品味的人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
他们是你在选择餐厅、观看电影或选购装备时经常会咨询意见的人。他们的品味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和推荐,使得你在做决定前会征求他们的建议,比如在你准备发送一封重要的电子邮件或提交项目简报之前,你可能会希望他们先看一遍并给出反馈。
5、品味很可能是一个人长期稳定的状态——人们通常不会轻易改变或丢弃自己的品味。
6、虽然表面看来拥有品味似乎轻而易举,但实际上不可能无意中或偶然间就拥有真正的品味。
培养品味是一个需要用心、专注和细致入微的过程。培养品味是一种承诺,承诺去深入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本质。这需要我们逐步揭开每一层,深入挖掘和发现。
正如约翰·萨尔蒂维尔(John Saltivier)在谈论建造楼梯时所指出的,仔细观察现实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品味。
7、大部分品味出众的人通常能够明确地向你讲述他们是如何培养出自己的品味的。这种品味的发展过程往往开始于他人的直接或间接引导。
8、品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品味,视觉上有视觉品味,情感上有情感品味,行为上有行为品味,道德上有道德品味。”
智慧本身也是一种品味:即思想上的品味。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在这些不同方面的品味发展通常是不均衡的。能在视觉、人际交往和思想上都有高品味的人是非常罕见的。”
比如说,一个备受赞誉的室内设计师可能对喝加油站的普通咖啡毫不在意,而一个多产的作曲家可能对自己的穿着打扮不太关心。
9、品尝太多的东西会让人感到乏味。我们的品味通常是从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开始的,就像是安徒生故事中公主对床垫下豌豆的感觉一样。
有品味意味着对细节的挑剔,但对太多事物都这样挑剔可能会带来烦恼和不愉快。有些人因为过度挑剔而变得易怒。培养品味需要付出努力,但这个过程也可以从简单的好奇心出发。
(译者注:安徒生童话《公主和豌豆》讲述了一个关于识别真公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位王子想要找到一位真正的公主作为妻子。
有一天,一个自称是公主的年轻女子在暴风雨的夜晚来到王子的城堡寻求庇护。
为了测试她是否真的是公主,王子的母亲,即王后,把一颗豌豆放在年轻女子睡觉的床垫下,然后在豌豆上叠了二十层床垫和二十层羽绒被。
第二天早上,当被问及睡眠质量时,年轻女子抱怨说她整夜几乎没能睡着,因为床上有东西硬邦邦的,让她全身青一块紫一块。)
10、虽然品味通常聚焦于某一特定事物,但它的形成实际上是由多种不同的、广泛的因素融合而来的。
史蒂夫·乔布斯曾经提到:“我认为Macintosh(麦金塔电脑)之所以伟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参与其研发的团队成员不仅是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他们也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
11、讽刺和挖苦虽然与品味在警觉性和批判精神上有共同之处,但它们是品味的对立面。
就像讽刺和挖苦那样,品味也对周围事物保持着敏锐的观察。
品味蕴含着对事物敏锐和犀利的洞察,但与讽刺和挖苦不同,品味更加真诚和认真。它追求的是真实性和实际性,而不是虚假或过度夸张。
12、我找到的关于品味的最佳定义来自画家约翰·福莱(John Folley.)。他说:“’好品味’就是在真、善、美这些不变的真理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人们的选择可以被划分为有品味和无品味,而那些拥有品味的人往往能作出更优秀的决策。
13、不过,品味并不等于正确。
做正确的事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有品味。对于大部分事情来说,做到正确已经相当不错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遵循的标准。
正确的做法有很多种,你可以做出一顿美味的饭菜,欣赏精彩的电影,制造实用的产品,或者选择一件适合的衣服。
但是,品味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正确。品味与众不同。它引人入胜。它蛊惑人心。它让人感动。它令人陶醉。它让人着迷。它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14、品味需要独创性。
它唤醒了一种对真实的渴望。作家乔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将此称为 “实现标志性空间”(achieving the iconic space),这也是他在指导创意写作学生时所追求的目标。
“学生们来到这里时,已经各有光芒。接下来的三年,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寻找到我所说的‘标志性空间’——一个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独特性写出只属于他们的故事的地方……在这个层面,优秀的写作技巧是基础;我们的使命是引导他们掌握技艺,让他们可以无畏并快乐地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译者注:标志性空间是指一个人在其领域或创造性工作中独特的、标志性的空间。这个空间是个人特质、风格、创新和创造力的集合体,它代表了一个人在其艺术或专业领域中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力。)
15、品味不只是反映了一个人对品质的判断标准,它还展示了外部世界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一个人。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了解,也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看到真正的品味时,我们其实是看到了个人技艺和灵魂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就像是一种神奇的炼金术。正是这种深度和复杂性,让品味显得如此迷人。
16、尽管品味与挑剔联系紧密,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实际上,很多被认为特别挑剔的人(例如那些在咖啡、装备或葡萄酒方面特别讲究的人)往往拥有高品味。但重要的是要理解,品味本质上是一种感性,而挑剔只是表达这种感性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17、昂贵和有品味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富人通常拥有高品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生长在优质环境中,习惯了高标准,对次品难以忍受。
这种情况确实能培养品味,但这并非绝对。品味并不总是与财富挂钩。比如我认识的一些人,他们对食物的选择极其严苛,但却不会在一顿饭上花费超过20美元。
18、我的艺术家朋友们品味都很高,但他们肯定不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富裕的。
这里可能有这样一个假设:艺术创作本身促使他们提升了品味。毕竟,要想创造出真正吸引人的作品,艺术家们必须在自我表达和技艺上下功夫,而这正是高品味的体现。
19、另一个假设是,艺术家更加敏感。他们的观察力更敏锐,对事物的感受更深刻,对细节更执着。且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体现。
这是一种深层的自我意识,带有私密性和独特性。当他们做到这一点时,他们的作品就会很有品味。
20、另一个关于品味的观点来自毕加索的一句俏皮话:“当艺术评论家聚在一起时,他们讨论的是艺术的形式、结构和深层含义。而当艺术家聚在一起时,他们谈论的是在哪里可以买到便宜的松节油。”品味依赖于松节油。
(译者注:松节油是一种从松树的树脂中提取的溶剂,常用于艺术和绘画领域。在绘画中,松节油主要被用作稀释油画颜料和清洁画笔的溶剂。)
21、培养品味的过程与写作和编辑过程非常相似。
乔治·桑德斯是这样讲述修改过程的:“我的修改方式是:先阅读自己的文章,然后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小表,一边是 ‘积极’(P),另一边是 ’消极’(N)…
这需要做出成千上万个我认为的“微小的决定”。这些决定是即时的、直观的——我只是偏好某种方式,或对某种感觉做出反应,可能是删除一句话,添加一个词,或改变整个段落的位置等等。
我会反复进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直到文章整体保持在‘积极’区域……
每做一次选择,哪怕是最小的选择,故事都会变得越来越…嗯,可以说,都让故事更贴近作者的本质,更突出其与其他作家的不同。
渐渐地,故事开始变成她创作初期无法预见的东西——更深刻、更复杂、更智慧、更有趣,等等。”
22、这就是窍门所在。培养品味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在于在空白处添加一些“积极”和“消极”的标记。
然后把这个方法运用到数字世界,我们就可以将那些混乱而繁杂的信息转变为我们认为的源源不断的美好事物,从而逐渐塑造出我们自己的品味。
对我而言,Are.na就是这样一个策划空间。我一直都在为它做贡献,它也始终维持着我所珍视的那份宁静与美好。就像我一位朋友最近所形容的那样,Are.na 犹如一个充满酷炫事物的网络精神殿堂。
(译者注:Are.na 是一个在线平台,设计用于创意和协作的思维整理。它允许用户创建和共享内容板块,这些板块可以包含图片、链接、文本和文件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板块来组织他们的想法、灵感、研究资料或任何他们觉得有趣或有用的信息。Are.na 与传统的社交媒体不同,它更注重内容和思想的深度,而不是社交互动或流行性。)
23、培养品味要有耐心,因为理解和吸收世界是个缓慢的过程。善用你的“积极”和“消极”评估工具,慢慢探索哪些东西对你有吸引力,以及这背后的原因。
培养品味没有捷径。它不是一种可以突然升华的感觉,而是需要逐步展开和成长的过程。
苏珊·桑塔格曾说过:“品味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明确的证据。但存在一种与品味相关的、始终如一的感性,这种感性既是品味形成的基础,也是品味的源泉。”
感谢Taylor, Tammy, Molly, Nan, Sarah, Anna, Lindsay, Charleton, Jenny, Tyler 和 Nadia,因为有了他们的贡献,我的对话得以不断地重复和延续。
原文链接:Notes on “Taste” by Brie Wolfson
文章来源:参考答案